大吉嶺紅茶是不是紅茶?

撰文/ 荼公子 – Han-Yi 韓奕

更新時間:2022/09/17

引用請註明出處,請維護、尊重著作權,未經允許使用,女娼男盜,領不到薪水。


從前在茶館打工的時候常在討論茶,談論綠茶的鮮爽;烏龍的層次;紅茶的香甜;以及普洱的醇厚。


 
後來自己在外面報名了茶課,第一次接觸到大吉嶺紅茶,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從前所認識的茶世界,僅限在華人圈而已,當出了潮汕地區與台灣 (包含「世界重要烏龍茶產地」或「四大烏龍茶產地」)、中國六大茶系、日本抹茶煎茶道,自己對於西方的茶文化幾乎是一片空白,或很自然而然把它們歸類在貴婦下午茶,怎麼能與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相提並論呢?

大吉嶺春摘適合冰鎮

 

然而幾度嘗試,品味高等級的國際莊園紅茶後,我似乎明白了紅茶之所以能風靡西方世界的理由—上至布爾喬亞階級與皇家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醉在那樣的乾淨、清新與香甜中,如同漫步在雨後的歐式花園一般。只要喝上幾杯,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文化與大中華茶系統,是兩條並存於這世界,但彼此各自獨立發展的平行線。
麗采蝶的大吉嶺茶箱

☑ 大吉嶺紅茶是不是紅茶?

「大吉嶺茶湯顏色較淡,特別是春摘,幾乎金黃色,怎麼可以算是紅茶?」這個問題常常會有人提出來詢問
整件事得回到文化歷史的概念去談,同樣都是紅茶,但是在華人思維和洋人思維裡是不一樣的!華人所接觸到的茶很多元,各具不同風味,我們用六大茶系將茶做分類,以茶乾、茶湯顏色和製法做區分。
 
然而西方文化最初所認知到的茶,接觸到的茶,大多就是屬綠茶、紅茶兩大類,先不論後來工藝的技術轉移為何,起初只要符合製作紅茶流程工序,大吉嶺這塊區域出產的茶在他們文化定義裡就是紅茶;換言之不論顏色、不論發酵氧化程度。不同發酵氧化度,會成不同顏色的茶乾外觀色澤:
中式綠茶類顏色也多元,不是單純綠色而已
 
大吉嶺紅茶的顏色更是豐富多元,從綠到紅黑,樣樣都有

大吉嶺紅茶莊園茶有不同的樣貌,但都是紅茶

這些都是紅茶,只是不同發酵度。

同一時期,在東方世界的中國在綠茶是更為普遍、興盛的被市場接受,但卻容易在長期運送過程中走味,而當時紅茶是次級品。如下圖的條形,顏色烏黑的正山小種:

大吉嶺品種來自中國小種

過去大航海貿易時代,中國商人們便把屬於紅茶的正山小種賣給了洋人,聲稱這是最好的茶!殊不知由於歐洲當地水質偏硬,礦物質過多,綠茶芽尖鮮嫩泡不出來滋味,反而適合使用厚重的、焦的、發酵足的紅茶 (硬水泡紅茶也難喝,但茶又要命貴不能拿去沖馬桶,所以才想辦法加糖、加奶、加花、加果乾、加化工精油)讓茶比較容易入口、香氣逼人,因而形成初調飲茶、薰香茶文化,後來西方文化裡茶的定位,就要像那樣的厚重且適合加奶、加糖的茶而非直接純飲的單品茶。

普特邦莊園的2022年月漾春摘(紅茶)

當時荷蘭、英國引導的西方世界茶風氣,只能仰賴從中國進口,英屬東印度公司便派出植物獵人研究福建茶,學習工藝也延續了一些中華傳統,再從中國帶小葉種茶到大吉嶺區域進行育種,並且將茶樹的克隆種在地化。十九世紀至今經過一百多年,早已發展出一套他們在大吉嶺在地的經驗知識累積,也就是我們俗稱在地知識。

攝於薄霧書店(臺北)

在大吉嶺,紅茶定義上只要按照紅茶標準製程走完就可被稱為紅茶,從採摘、曬不曬看各莊園、萎凋、重揉捻、最後乾燥,無論成品發酵輕重,工序對就可以。
 

大吉嶺的頂級茶篩選過程

再加上莊園式的管理思維,從茶園的管理品質的採摘、篩選、分級,每個階段都會有檢驗,評估工序或衛生條件是否符合標準。會有這種想法可追溯到英國工業化,工業革命後所有東西只要按照某種規格、規則去做就是商品;但中國不同,茶在中國好像一種藝術品,師傅的手藝技巧決定作品的呈現,不見得是按照一套規則。

瑪格莉特莊園 春摘

例如莊園紅茶,只有中國人才會說發酵不足像烏龍茶,但在西方觀點只要遵照工業化標準流程跑完就是合格的商品,由此可看出中國與西方對於茶的標準與定義是不同的。
大吉嶺紅茶,是紅茶。

看影片了解更多

其他篇章參考文獻


邀約授課

#韓奕老師

請於LINE@詢問 ( http://line.me/ti/p/%40trp9759u )即時活動資訊、茶葉知識、品茶會提醒,都可以在這裡知道哦。

文青不挑茶系列專題開跑囉,講師HAN-YI老師安排一系列專業領域茶葉體驗課程,從認識茶葉、選擇器具、沖泡方式、分析調整、職人技能等知識一應具全。

『開放預約』接受客製課程、個別邀約,歡迎來訊了解更多。
✔ 每場六位學員,歡迎企業公司包場或洽談推廣。

一同加入LINE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