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真的海拔越高越好嗎,迷思破解。

整理/ 荼公子茶知識團隊

更新時間:2022/07/22

引用請註明出處,請維護、尊重著作權,未經允許使用,女娼男盜,領不到薪水。


高山茶? 高冷茶? 是同款茶嗎?  

(合作編輯/茶知識團隊 撰寫)

對我們茶知識團隊來說,最簡單辨識高山茶的方法是看茶樹種植的海拔高度,茶樹種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都可以稱作是高山茶。

如果以發酵程度及外觀區分,則是發酵程度比包種茶高,且揉成球狀的部分發酵茶,風味上可歸類在清香型烏龍茶,喝起來順口回甘,特別的是,據說每座山頭都擁有自己的山頭氣;

但回歸茶改場提供的資料,還是以海拔高度為最準確的分辨方式。

那甚麼是高冷茶呢?一個常聽到卻又不知道和高山茶差別在哪的茶款,搜尋不到官方正解的我們,總結了三種由高山茶農、茶館老闆、及網路資料總結的說法跟大家分享 。

Teaknowledge 的解釋,訪談農人、茶行、網路搜尋後的參考答案,整理出三種類型的解答。

對…茶知識的內容這段結束了喔….

接下來看荼公子的角度怎麼解釋這個議題。


什麼是

主編輯 / 荼公子團隊

因為要了解台灣當代的十大名茶,這是一段我過去到茶行的經歷,進了百年茶莊坐下後,店員開始跟我介紹起他們的招牌茶…

 

店員:這是些台灣高山茶,海拔越高,價格越高,還會回甘,有山頭氣!

我問:「海拔越高品質越好嗎?」

店員: 當然越高級啦。

 

從此買茶被深深植入了商業建構出的概念:海拔越高越稀有。』是個被刻意創造出的商業價值觀。

地理學觀點下的高山是1000公尺

說海拔高真的好嗎?高山是台灣茶產業發展至今的迷思。

  • 高山 = 明確定義的1000公尺。
  • 高山茶 = 商業名詞。
  • 高冷茶 = 商業名詞。
  • 山茶 = 山中茶,臺灣官方是指特殊品種。

每次都有朋友來問,是不是要買阿里山、杉林溪、梨山、大禹嶺來喝,也總是搞不清楚買到的茶究竟是喝什麼,就連最後救命稻草的產地標章在臺灣目前都推動不佳。

消費者總是嚷嚷著說要喝600公尺、800公尺、1200公尺、1800公尺、2000公尺高度,像極了用海拔代表滋味優劣的說法,難免總是跟荷包兜裡銀子過不去,一不小心就給商家誘導越喝、越貴,因此高山的海拔似乎成為品質的代名詞,茶行、茶商這樣的長期的商業話術說詞造成當代市場的潛在問題。


Q. 要多高叫高山茶?

這是另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筆者去茶山訪談時,到達臺灣中部的傳統茶區南投名間松柏嶺,是著名松柏長青茶的產地,盛產四季春翠玉等品種的精製茶,當地的生產這就是這樣說:

  • 農人:這個是高山茶喔,香的嚇死人。(350m)

不然你看我們這邊最高的茶,再往這邊上去,指著路那邊是鹿谷,會看到農會跟合作社:

  • 農會:當然,我們這是凍頂烏龍茶,名符其實的高山茶。(800m)

接著到了阿里山時,身處山中真的有雲霧繚繞感覺,種著金萱青心烏龍茶園邊製茶廠的師傅說:

  • 師傅:這裡才是高山茶啦,虧你是地理系這都不知道。(1000m)

抱持著這個疑惑,再次出田野時到達了杉林溪,先在小半天停歇時,當地的人搖指著上山的路,說再上就是『十二生肖彎』:

  • 商家:那邊都是高山茶,有冷杉香。(1600m)

換了條路,越過了武嶺前,停在合歡山系的民宿區,我加了件外套:

  • 民宿:我們這邊高冷茶很好喝,霜涼感很甜很回甘。(1800m)

既然都是高山茶,跟產地有差嗎?梨山賓館服務處的替代役跟我說:

  • 役男:當然有差,這裡是有三大農場的高山呢!這不是高山哪是高山,連高麗菜都是產自高山,沒聽過雪烏龍嗎了解一下。(2000m)

下了山,在臺東鹿野的花東縱谷平原,無意間碰到了資深年長的中年茶販子:

  • 盤商:要好賣就是高山茶阿,30年以前臺東還叫臺灣的後山,也是賣後山茶。(200m)

茶區海拔參考圖,但海拔不代表品質一定高,但為了好賣都會稱作高山茶販售。

高山茶,是茶樹種在「任何」具有商業價值認定上的高地 。高山茶屬於主流的商品名,未有明確定義的範疇,而這個名詞的出現,多半是 1980世代後茶園越種越高,臺東鹿野、鹿谷凍頂漸漸失去山字號的茶場優勢,才開始才漸漸出現高山茶說法,是對比於平地茶的區別,有別於之前個世代傳統做法的凍頂烏龍茶,在目前具代表性的《烏龍茶的世界》一書中,稱作綠茶化的現象,是使用輕發酵、不烘焙方式表達高山特有清香,這種類半球形狀輕發酵的青茶,是最為常見稱作高山茶的商品。


『問你,買的是茶原料,還是工藝的好滋味?』說好的綠葉鑲紅邊、熟成葉對開芽、龍眼木炭火烘焙還剩多少。

翻以前自己做的簡報檔,查閱在2019年我所做的一張圖,記錄了在至今快半個世紀,自1980年代後的臺灣茶高山綠茶化主流產地,市場開始追求起高山茶三個字,從海拔、山場、山頭氣的商業論述逐漸蓬勃發展。

消費者剛開始從全數買單,到漸漸心中出現『高山茶,真的海拔越高越好嗎?』的疑惑,但無庸置疑的這張圖上會出現的地名,都是一等一的好茶區,這些茶葉的原物料本身肯定有優勢存在,在我們追求原料越用、越好的同時,有沒想過代表「台灣味的師傅工藝」如今保存剩下多少?


不是海拔

不好,是成本高。

 

茶的種植環境,在高海拔情況下能夠生長出就更好的『原料』,不過原料的品質,不全然代表完成品的質量。

影響茶品質除了生常環境海拔以外,還包含諸多的元素都至關重要:

  • 茶園管理方式
  • 採摘標準
  • 製茶工藝
  • 篩選
  • 保存方式

當然也有人把品種、季節、包裝等等,歸納在衡量品質的嚴格標準下,從上述幾種舉出類別中,可以知道最終商品一杯好的茶,品質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原料質量好、壞,僅是其中的一小環節,不代表全面性的品質結果。

荼公子 的解釋,訪談產業鏈、生產端、銷售市場的答案。

真對於海拔正確的認識方法,精準解釋是相對高成本的生產區域,成本高、年產量低當然在販售時價格會偏高。

  1. 山頭氣:商業名詞,指不同茶區既有設定的滋味。
  2. 山場:商業名詞,指特定區域茶區才有的感受。
  3. 風土:人文社會科學下,有明確學術解釋、定義的用字。(TERROIR)

文章出處 thesavory.com (pinterest)

品質不只有來自高度,價格的確來自高度,還包括著成本。

需求端有想擁有山的味道,創造出山頭氣文化論述,高山不再是高山,茶不再是茶,高山茶三個字成為市場操作下的商品名詞。



一同加入LINE茶研究

延伸閱讀:


邀約、課程講座、茶葉購買

● 社區大學招生
● 1對1、1對2 茶學課程
● 臺灣茶葉購買

歡迎來信 : hanyi2016tea@gmail.com
文青不挑茶系列專題開跑囉,講師HAN-YI老師安排一系列專業領域茶葉體驗課程,從認識茶葉、選擇器具、沖泡方式、分析調整、職人技能等知識一應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