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跨文化:
大吉嶺與普洱的對話 PART-3
大吉嶺與普洱的對話 PART-3
撰文/ 荼公子 – Han-Yi 韓奕
更新時間:2020/06/06
引用請註明出處,請維護、尊重著作權,盜者必究。
很多人好奇地理學者觀看事情的角度,
會怎麼來討論茶,
是一段從「人地關係」說起的故事,
包含著風土跟文化,隨著人對待環境的影響,產生出價值觀意識上滋味的好與壞。
但中國目前情況不同,在中國會看到的茶多是發展所謂「科技農業」,特別在經濟改革開放後,1985薪火計畫推波助瀾,這樣科技農業生長出來的茶漂亮、肥美葉芽營養又飽滿,生長速度也快,從原本兩收變成五六收,這是現代科學化的象徵,產量提高,但這樣的做法容易造成地力下降,長期的味道過於單一,因此在高階消費市場,這樣的科技茶不被看好,還冠上「台地茶」稱呼來區別於原始林,而過度生產、過度採摘、過度人為介入自然、環境平衡破壞的缺點,逐漸被世人重視,所以在這近十年來努力經營把古樹茶列為高品質的象徵,大家開始追求非次生林的古樹茶、古茶林。雲南從三國時期就有茶樹,千年以來,茶樹自然生長風味多元。
古樹普洱茶記,荼公子有協力解釋本書內容,跟樣品的茶品評。
“西雙版納地區位置 示意圖”
“大吉嶺地區位置 示意圖”
大吉嶺的緯度雖比起西雙版納高,在更北邊,只是大吉嶺還面對著干城章嘉峰的喜馬拉雅山山脈,受到又冷又乾的風長期吹拂,充滿季風氣候影響使得降雨月份集中,又含有大量地形雨打雷頻頻;
而中國雲南本身雖屬於大陸型高地氣候,原則上是內陸較為缺水,唯獨西雙版納是特別的兼海洋性交錯影響區,幾乎堪稱沒有冬天的樂土,但雲南省整體幅員廣大不是所有產地都能得到穩定的雨水,正常雲霧帶都結在四百到五百公尺的位置,但雲南是動輒是逼近兩千多公尺的高地,四五百公尺的時候地形雨就下完了,難以保持水氣深入內部。
『開放預約』接受客製課程、個別邀約,歡迎來訊了解更多。
每場六位學員,歡迎企業公司包場或洽談推廣。
韓奕老師 請於LINE@詢問 ( http://line.me/ti/p/%40trp9759u )即時活動資訊、茶葉知識、品茶會提醒,都可以在這裡知道哦。
文青不挑茶系列專題開跑囉,講師HAN-YI老師安排一系列專業領域茶葉體驗課程,從認識茶葉、選擇器具、沖泡方式、分析調整、職人技能等知識一應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