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黃茶?全面解析黃茶:製作方法、種類與養生健康益處
撰文/ 荼公子 – Han-Yi 韓奕
更新時間 2024/07/30
引用請註明出處,請維護、尊重著作權,未經允許使用,女盜男娼,失去健康,喜得病痛一生。
主文章 什麼是六大茶系?
華人茶文化中,按照茶湯的顏色,把茶葉分成六種類別,俗稱「六大茶系」可分為「綠、黃、白、青、紅、黑」基本的六大類,後來作為最經典的茶葉初級製作流程。
黃茶 |
微發酵 0~10% (後發酵) |
(黃湯+黃葉) 內斂 口感鮮醇 黃豆香、粽葉香 玉米鬚、烤玉米 栗子香、大麥香 糯米香、藥草香 鍋巴香、焦火香 |
君山銀針
蒙頂黃芽 平陽黃湯 |
黃茶的製作工藝與綠茶相似,但不同的是多了一道悶黃、悶堆工序,直觀就是黃葉、黃湯,口感上綠茶是鮮爽,而黃茶是鮮醇。
黃茶的風味特點
悶黃獨特製作工藝,而有以下風味特點:
- 外觀:葉片呈現嫩黃或金黃,芽葉完整。
- 香氣:香氣馥郁,淵遠流長。
- 風味:淡淡的甜玉米、穀物香。
- 滋味:甜美鮮醇,潤滑溫和、甘韻厚。
- 茶湯:黃亮透徹,有活性稠密度高。
*此製法微生物與果膠酶作用,在多糖類後發酵過程中,易使「水溶性果膠」產生變多,黏稠醇厚感明顯,也會帶玉米甜。
黃茶是一種極微氧化度的茶款,卻有後發酵的概念,在加工手段上工藝近似於綠茶,也有一說黃茶可能是製作炒青綠茶時,不小心偶然的失誤,所創造出來的藥香、花蜜滋味,偶爾也有淡淡焦香、粽葉香,在揉捻、乾燥過程前有多道堆積悶黃的動作,此工序造成黃湯黃葉品質特色。
茶類 | 發酵度描述 | 製作程序定義 | 製作流程 | 代表商品 |
黃茶 | 幾乎無 | 黃茶 | 殺菁、悶黃、包揉、乾燥 | 君山銀針 |
黃茶 | 無、微發酵 | 黃茶 | 殺菁、包揉、悶黃、乾燥 | 蒙頂黃芽 |
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製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綠茶是不發酵的,而黃茶屬於輕發酵茶。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其製法特點主要是悶黃過程,利用中高溫殺菁破壞酶的大部分活性,其後多酚物質的氧化作用不多,變化則是由於濕熱作用引起後發酵,並產生一些有色物質。變色程度較輕的是黃茶,程度重的則形成了黑茶,可以皆理解成後發酵概念,只是黑茶還多了外來微生物的菌一同作用。
荼公子秘訣章節
- 黃茶的風味特點
- 黃茶的歷史
- 品種黃茶與工藝黃茶的差別
- 黃茶的製作工藝
- 黃茶的等級區分
- 黃茶的招牌茶
- 黃茶的健康
- 黃茶的沖泡技巧
黃茶的歷史
讓荼公子最有印象的是:蒙頂黃芽。也是我認識第一款黃茶,原因是經典的一句話:「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在清朝劉獻庭《廣陽雜記》中提到,古人認為揚子江的水和蒙山頂上的茶是最好的,自古有蒙頂茶湯是能勝過仙漿醍醐的味,四川蒙頂山也是歷史最為悠久的茶產區。
雖然,黃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在六大茶系工藝確立前,最早談黃葉黃湯其實是指品種黃茶,而「非工藝型」黃茶,是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川蜀、貴黔、安徽六安等地,有特殊黃葉品種的綠茶。
硬是要說「有類似工藝黃茶」製作方法出現,是宋代鬥茶文化中宋徽宗筆下《大觀茶論 》的表述,以蒸菁殺菁製成團茶,是無膠不易成型,在點茶前需要將茶粉調膏、研膏的動作,而當時認為研制成茶膏適合的白茶粉料(茶末色白,而非現代意義上的白茶工藝),是要蒸芽茶後壓黃、搗黃、過黃到到足膠稠,才可打出綿密掛杯的浮沫。
《大觀茶論 蒸壓》
「茶的品質好壞,特別取決於蒸茶芽和壓黃的工序。蒸的時間太短,茶芽會很滑,顏色雖然清澈,但味道會過於強烈;如果蒸的時間過長,茶芽會變爛,茶的顏色會變紅而且不夠黏稠。壓制的時間過長,茶的香氣會消失,味道變得淡薄;壓制時間不夠,茶的顏色會暗淡,味道澀。蒸茶芽時,應該蒸到剛剛熟並且有香氣,壓黃時要等茶汁變得黏稠後立即停止。這樣,製茶的技藝可以說已經掌握了七八成。」
《大觀茶論 制造》
「蒸壓要適中,研磨茶膏要充分,焙火要恰到好處。如果飲茶時有細沙,說明是在洗滌時留下的;茶紋理乾燥且顏色發紅,說明焙火過度。製茶時,先要根據白天的長短來安排工作量,分配工人數量,並根據採茶量來計劃一天的製茶量,以確保在一天內完成製茶,避免茶葉過夜影響顏色和味道。」
而真正意義上把黃茶當作製作方法,黃茶確立具體的全套生產工藝,是大約在明代,西元1570年前後形成,產地集中重疊在原本已有產綠茶的產地,多數從製作蒸菁綠改為釜炒殺菁作法,漸漸延伸出工藝的六大茶系規範,所以常常被認為工藝由來是製作炒青綠茶時失誤色變的美麗錯誤。
也因在明代廢團茶,後才改以沖泡法品飲茶湯,散茶的黃茶面貌示眾,黃茶的「原片散茶」在宮廷中以進貢茶形式,專門提供給上層階級享用,並在當時官場使節貿易中佔有地位。開始有了對外觀的形容,黃茶有三黃:
- 乾茶金黃
- 湯色亮黃
- 葉底嫩黃
品種黃茶與工藝黃茶的差別
- 品種黃茶:來自於感溫型茶樹品種茶色。
- 工藝黃茶:主要依賴特定的製作工藝。
是因這些茶樹在光照升高時會改變葉綠素,使茶葉從綠漸漸變白,而呈現綠黃色;而在光照、氣溫較低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清明前的早春時節,茶芽尖會是金黃色。
這種光照敏感型的茶樹,比起溫度敏感型的白化茶,性狀相對穩定,而且色系會保持在明亮黃色久,只有光照強度到一定程度,才會完全白化。
品種黃茶案例
- 瑞草魁 (品種黃茶)
- 安徽壽州黃茶(品種黃茶)
- 黃金芽(品種黃茶)
- 中黃 1~3號(品種黃茶)
- 雲黃1號
天生茶樹帶黃化,所製作的綠茶商品,是一種高品質的中國綠茶,過去皆是皇室的貢茶。此種類型品種的黃色茶葉因其獨特的形態、香氣、口感和製作工藝而備受茶愛好者的推崇。
- 外形:條索緊細,形如雀舌,茶芽勻整。
- 色澤:乾燥後呈翠綠色,色澤明亮。
- 香氣:濃郁花香和栗香,香氣高爽持久。
- 口感:入口鮮爽甜,滋味醇,回甘強。
- 湯色:茶湯清澈明亮,呈淡綠或黃綠色。
通常品種黃茶,因多是在早春產季的綠茶成品,會略有清香、苔香、豆湯香、米甜,但相比於常見的龍井、碧螺春等商品,就比較沒有毫芽香跟鮮爽感,根據荼公子自身經驗跟坊間討論研究,這類尚未合成出葉綠素的黃葉品種,雖然也是嫩採芽,但都比較不具備毫香,也比較有悶味。
黃茶的製作工藝
黃茶的製作過程獨具特色,黃茶的製作工藝與綠茶相似,但不同的是多了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製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
綠茶是不發酵的,而黃茶屬於輕發酵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湯黃葉,其製法特點主要是悶黃過程,利用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其後多酚物質的氧化作用則是由於濕熱作用引起,並產生一些有色物質。變色程度較輕的是黃茶,程度重的則形成了黑茶。
黃茶主要工藝過程
- 摘採與選料:嫩的貴。
- 殺菁:原理和目的與綠茶相同,需控溫。
- 悶黃:是形成黃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 乾燥:會分次進行,溫度比其它茶低。
黃茶的製作工藝「悶黃」是產生獨特風味和特點的關鍵,步驟繁瑣難學,經濟價值相比綠茶效益低,雖黃湯黃葉有不可取代的香氣與口感,但因爲製作耗時長達約三天三夜(約要72小時)才能完成,近代漸漸沒落被視為小眾看待,而這幾年開始有了轉機。
先跟荼公子分析黃茶的製作過程,主要需要包括以下哪些的重要步驟:
1. 摘採與選料
黃茶通常選用嫩芽和嫩葉作為原料,這些部分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芳香物質。採摘的標準因茶葉品種不同而異,通常在清明前後進行,以保證茶葉的新鮮和細嫩。
2. 殺菁
殺菁是黃茶製作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步驟之一。殺青的目的是通過高溫處理迅速停止茶葉的氧化酶活性,保留茶葉的鮮嫩綠色。殺菁的溫度和時間需要精確控制,以防止茶葉被過度加熱或不足加熱。黃茶的殺菁溫度相對較低,一般控制在100℃-120℃之間。黃茶殺菁原理目的與綠茶基本相同,但黃茶品質要求黃葉黃湯,因此殺菁的溫度與技術就有其特殊之處。
3. 悶黃與渥堆(濕熱作用)
依各種黃茶悶黃先後順序的不同,再細分為濕坯悶黃和乾坯悶黃:
- 濕坯悶黃,在殺菁後或熱揉捻,再悶使之變黃,由於葉子中含水量高,變化快。
- 乾坯悶黃,由於葉片中水分少,變化較慢,黃變時間也拖得較長。
悶黃與渥堆、堆悶手法,是黃茶製作的關鍵步驟,伴隨著後發酵的情況轉變茶滋味。
- 渥堆:將殺菁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濕布蓋之,時間長短根據茶葉的品種和製作要求而定,一般為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不等。渥堆的目的是促使茶葉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 悶黃:悶黃是指在一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將茶葉放置一段時間,使茶葉逐漸變黃。堆悶過程中會出現非酶性的褐變,可把澀味轉甜。不可一次悶黃到位,而是三烘(炒)三悶,流程中逐漸提高溫度。
4. 揉捻
揉捻是茶葉成型的關鍵步驟,通過揉捻使茶葉的細胞破裂,茶汁外溢,增加茶葉的香氣和滋味。黃茶的揉捻工序一般較輕柔,避免過度破壞茶葉的細胞結構,以保留其香氣和滋味。
5. 乾燥
乾燥是黃茶製作的最後一步,其目的是去除茶葉中的水分,保證茶葉的保存。黃茶的乾燥一般分兩次進行,先低溫烘乾,再高溫烘焙:
- 初烘:初烘的溫度較低,一般控制在60℃-70℃之間,這一步驟主要是去除茶葉中的大部分水分,使茶葉變得柔軟。
- 足火:足火的溫度較高,一般控制在80℃-90℃之間,這一步驟是使茶葉徹底乾燥,並固定茶葉的香氣和形狀。乾燥過程中的溫度控制至關重要,過高的溫度會破壞茶葉的香氣和口感,而過低的溫度則無法徹底乾燥茶葉,影響保存。
黃茶乾燥分兩次進行。毛火採用低溫烘炒,足火採用高溫烘炒。先低後高,是形成黃茶香味的重要因素。堆積變黃的葉子,在較低溫度下烘炒,水分蒸發得慢,乾燥速度緩慢,多酚類化合物的自動氧化和葉綠素等其它特在濕熱作用下進行緩慢轉化,促進黃葉黃湯的進一步形成。
然後用較高的溫度烘炒,固定已形成的黃茶品質,同時在乾熱作用,使酯型兒茶素裂解為簡單兒茶素和沒食子酸,增加了黃茶的醇和味感。糖轉化為焦糖後,氨基酸受熱轉化為揮發性的醛類物質,組成黃茶香氣的重要組分。低沸點芳香物質在較高溫度下一部分揮發,部分青葉醇發生異構化,轉為清香,高沸點芳香物質由於高溫作用顯露出來。這些變化綜合構成黃茶的香味。
6. 精製
黃茶製作完成後,還需進行精製,包括揀剔、篩選等工序,以去除茶葉中的雜質和不符合標準的葉片,保證茶葉的品質。這一步驟通常在乾燥後進行,根據市場需求和茶葉品種的不同,精製過程也會有所不同。
7. 包裝與儲存
精製後的黃茶需要進行包裝和儲存,以保持其品質和香氣。包裝材料應具有防潮、阻氧的性能,並保持清潔無異味。儲存環境應乾燥、陰涼,避免陽光直射和異味污染,以保證黃茶的長期保存,陳年轉紅有枸杞棗香、老紅糖。
黃茶的等級區分
黃茶根據其芽葉的嫩度、製作工藝以及風味特點,通常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 黃芽茶:採用芽尖製作,芽杏黃色,茶葉細長,湯色澤嫩黃。
- 黃小茶:採用嫩葉製作,嫩葉有暗色橘黃,葉片較小,湯色澤明亮橘黃。
- 黃大茶:採用較大葉片製作,湯色澤鵝黃。
- 季節上還是明前更優於其他產季。
茶菁 -> 殺菁 -> (悶黃) ->揉捻 -> 乾燥 黃芽茶
茶菁 -> 殺菁 -> 揉捻-> (悶黃) -> 乾燥 黃小茶
茶菁 -> 殺菁 -> 揉捻-> (悶黃) -> 乾燥 黃大茶
黃大茶風格
忠於口感呈現,非層次變化,纖維感、粗壯、平衡、甜口、醇厚,香氣比較不明顯,但略有玉米鬚、烤玉米、鍋巴香、栗子味。
黃大茶的部分品項,會因為多次的烘炒茶、乾燥降低水份過程,溫度漸提升,使其具備香型略有高火香,實際喝起來火香款容易盲飲誤會像是日式焙茶。
Q:什麼是黃大茶?
黃大茶則是採用一芽二、三、四或五葉進行製作,例如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行銷施力點,在於『消化酶』能有幫助消食保健的功效,也是口糧茶的概念。
黃小茶風格
是所有黃茶類口感表現最繽紛的版本,沖泡起來層次也比較多,具有嫩芽與嫩葉,多種版本產地出品的黃小茶,都可在茶乾上看出顯黃葉的樣貌。帶有甜玉米、甜糯米、粽葉香是標誌香型,爽醇口感稠滑質地,是表現眾黃茶商品中最具有「工藝黃茶」特色展現的採摘標準。
黃芽茶風格
在黃茶等級中最高等級採摘標準,幾乎都芽心帶小葉,或是幾乎都芽尖,採的越嫩越高級跟過去綠茶文化等級比較影響有關係,因芽尖料製作上常見是炒後悶,而不會先做揉捻、強揉捻才能保持葉型完美,所以在濕熱作用下的變化會相比黃小茶少。有具備類似綠茶的鮮美甘甜,感受口感的醇稠,湯色淡卻飽滿。
黃豆香、豆湯甜、香草與藥草等清香,是會出香在這種頂級黃芽茶中的風味。
黃茶的招牌茶款
黃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招牌茶,每種茶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特點:
- 君山銀針:黃芽茶。為頂款名為金鑲玉。
- 蒙頂黃芽:黃芽茶。歷史款。
- 霍山黃芽:黃芽茶。口糧量大入門款。
- 莫干黃芽:黃芽茶。
- 平陽黃湯:黃小茶。黃變足傳統工藝。
- 溈山毛尖:黃小茶。
- 遠安毛尖:黃小茶。
- 北港毛尖:黃小茶。
- 鹿遠毛尖:黃小茶。
- 海馬宮茶:黃小茶。
- 霍山黃大茶:黃大茶。
- 皖西黃大茶:黃大茶。
- 廣東大葉青:黃大茶。
黃茶各區域的市場價值
- 四川省、湖南省,價格相對最高,在市場中有代表地位,但產量小。
- 浙江省、安徽省,平均價格較優,有較高的市場價值,產量較多。
- 湖北省、貴州省,價格相對較低,CP值高,適合大眾消費。
君山銀針
是產於中國湖南洞庭湖中君山島,有舜帝與妃子的傳說故事,只採集剛抽出尚未張開的嫩芽,且採摘標準嚴格有九不採規矩,是赫赫有名的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量非常稀少所以昂貴。泡茶時講求三起三落「君山銀針」根根直立如刀山劍硭、「君山毛尖」白毛茸然的貢尖茶掛上金鑲玉,湯色會用杏黃明淨去形容,能有悶黃菜葉的粽葉與糯米香。
*除了傳統使用的群體種,還有特殊指定品種,現在已經選拔出銀針1號、銀針2號。
嚴格來說,外型好看又好美,喝起來會有悶悶感,凝聚感強,要相比於綠茶優勢又顯不足,黃茶專屬特色又沒黃小茶多。
莫干黃芽
產於浙江省德清縣的莫干山,最早種植跟佛教僧人在莫干山結庵種植,多是竹林間的茶園生長,比較會有清甜黃花香,跟濃厚的糯米甜香,滋味卻是甘醇綿柔。
不是特別顯白毫肥壯的茶芽,泡出來的茶底顯較暗的深黃色,雖然是芽茶不過可能地方採摘習慣、品種原因,所帶的旗葉嫩卻比較大片,蓮心芽卻較小。能喝到比較濃厚的茶湯,卻在茶湯裡感受到一絲的清甜。
霍山黃芽
安徽省霍山縣,唐代就出現產茶,古時就叫這仙,,現在這個黃茶雖說是明清後開始有人做,但早年技藝有傳承的斷層,現在看到版本是1971年左右開始重新創制的版本。高海拔版本被列為優秀,外型均勻,細長形如雀舌,顏色金黃,白毫顯露,湯色是潤綠中黃綠清澈。
香醇濃郁,有板栗香氣是標誌香,但不少人也認為有蠶豆香,喝起來有似龍井,只是帶冰糖甜感更加突出,生津效果持久的特色。
霍山黃大茶
在皖西有採摘標準非純芽的黃大茶,雖然最出名是大枝大葉的外形為特點,但也有產黃小茶,在霍山、金寨、大安都有產,目前品項好的其實是金寨燕子河一帶所產特別優。容易有焦味和悶黃葉香跟鍋巴味,耐泡度強濃,茶湯色比起其他黃茶來得深一些,
漢中蜜黃
產自陝西的特殊新品黃茶,在2023年茶博會被提出成公用區域商品名,外型卷曲深綠中有黃,茶湯色偏橘黃,湯色有奇特的蜜味,雖然標榜果香蜜韻,但實際體驗是接近木頭的那種樹蜜甜,也不是花蜜,而是悶悶沈沈重重稠稠。
*不過是新推出的產區商品,還得觀望,是接近定位「黃大茶」的情況。
海馬宮茶
貴州大方縣才有的嫩芽黃茶,在老鷹岩山腳下的海馬宮村,算是高海拔產區,採絨毛多的小葉群體種,在清朝乾隆年間才出現。
當地更出名的綠茶是竹葉青,海馬宮黃茶頂級芽茶,就跟竹葉青悶黃版外型相似。風味有種烘焙穀香甜麥茶,回味甘醇湯裡有青,剛開始泡顯濃,回沖後會越顯黃茶特色,是便宜又好喝的商品。
蒙頂黃芽
四川省雅安鼎鼎大名的歷史名茶,西漢就有產茶紀錄,蒙頂山茶貫穿古今,都是歷代皇室等級貢品。很講求採摘時節,春分時節開始採收,只取一芽一葉,芽尖很肥美扁型,能見茶芽有黃毫。
在地品種非常多元,延伸出不同等級的美名黃茶商品,甘露、石花、黃芽、米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都是文獻上記載過的蒙頂黃茶風格,而現在是「甘露」這個風格最為主流保留生產,茶湯色黃中帶碧,帶有隱隱黃花香韻,滋味不顯但具有黃豆香、穀物跟栗子香、菱角甜特色。
黃茶的健康益處
黃茶不僅風味獨特,還具有多種健康益處:
- 促進消化:助於促進胃腸蠕動、消食,改善消化功能。(主打)
- 抗氧化:黃茶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抗衰老。
- 提神醒腦:黃茶中的咖啡因適量,能夠提神醒腦,提升注意力。
- 保健脾胃:相比起綠茶不刺激
- 其他健康功效:黃茶還具有抗炎、抗菌等多種健康功效,有助於提升免疫力。
茶黃質
多酚化合物 Theaflavins 佔茶乾0.5~2%的量,顏色橙黃色,葉世敏老師稱這是軟黃金,是由兒茶素(Catechins)經氧化聚合而形成,但屬於不穩定的活性縮合物。
- 有辛辣跟收斂感,也會有鮮爽性。
- 茶湯中的亮度。
- 茶湯在杯緣的黃金圈成分。
- 採一心二葉料的含量最高,而非純芽茶。
- 抗氧化、抗炎、抗癌、
功能與效果的對比
功能與效果 | 茶黃素 | 兒茶素 | 茶紅素 | 茶褐素 |
---|---|---|---|---|
抗氧化 | 極強 | 極強 | 中等 | 中等 |
抗炎 | 強 | 強 | 中等 | 有 |
抗癌 | 有 | 有 | 弱 | 有 |
抗菌 | 有 | 有 | 弱 | 弱 |
心血管保護 | 有 | 有 | 有 | 有 |
減肥 | 無 | 有 | 無 | 有 |
改善消化 | 無 | 無 | 有 | 有 |
降血壓 | 無 | 有 | 無 | 有 |
降血脂 | 有 | 有 | 有 | 有 |
降血糖 | 無 | 無 | 無 | 有 |
調節腸道菌群 | 無 | 無 | 無 | 有 |
雖然目前黃茶因風味口感,在市場接受度相對低,市場上因黃茶悶黃工藝製作過於繁瑣,且經濟價值不足支撐人力投入更多製作傳統工藝的黃茶,所以漸漸也趨向綠茶化審美是目前中國市場的狀態,只求在廣大綠茶市場中分一杯羹。
在荼公子研究角度上,為了迎合綠茶市場而改良黃茶其實不實際,且喜好綠茶的客群追求的綠茶芽尖鮮美感,跟黃茶可呈現特色相左,而是在小眾市場中找出跟烏龍茶、黑茶等消費族群可接受的商品差異點,才是正確路徑。
而相比在台灣目前黃茶佔有率幾乎是更趨近於0%,意味還有很多待開發空間。
況且台灣市場受烏龍茶主流影響,而偏好綠茶佔比的消費族群不如中國那麼多,無刻板對綠茶品質要求印象,更有空間能在黃茶上進行改良,找到適合的差異化受眾,無論在後發酵技術、悶黃技術、厭氧技術上台灣的製茶工藝都具備相關經驗。
臺灣黃茶的可行性?
目前測過的台灣的黃茶並不多,多半還沒辦法掌握製作方法,或是沒有發現黃茶特色,但因為市場趨勢影響,黃茶商品仍以採摘標準影響價格多,若成熟葉商品走機能性保健產品可能有市場,不過目前還沒看到適合突破的點。
荼公子多方嘗試後,歷年在評測經驗中,將台灣產地使用『類黃茶』工藝,有發售過的幾種品項先列舉在此:
- 新北坪林區,紅玉品種 黃小茶。
- 新北三芝區,紅玉品種 黃大茶。
- 南投名間鄉,四季春品種 黃大茶。
- 南投名間鄉,翠玉品種 黃大茶。
- 高雄桃源區,原生山茶 黃小茶。
- 高雄美濃區,原生山茶 黃大茶。
台茶十八號紅玉品種,因本身氣味特殊,做黃茶具有特色品種香氣,其實是有競爭力,嫩芽部分在三芝測過不太具優勢也無法受蟲害有加成,所以更推薦採三葉左右,不過製作流程就得修正調整不能用正統的黃茶製做法,苦澀感也會比較強。
台茶13號翠玉品種,使用台灣四季春、翠玉、金萱這類品種,本身風格會跟烏龍茶非常相似,台灣小葉品種多屬於香氣足,發酵帶花香的類型,而非具有多鮮爽物質的甘味物質,而這幾個台灣品種中,翠玉更具備做這類低發酵黃茶,這次品飲到感到溫暖柔順感,有點類似冬片烏龍茶,有竹、木質感跟甜甘,還有略顯穀物香,不勝枚舉的優點是在於口感,而非香氣的優勢。
如果翠玉品項可行,荼公子會覺得類似的2028品系、銀龍、白鷺、209白鴿、青心柑仔也會很有製作台灣黃茶的優勢。
台灣山茶類,因品種特性,也是具有蕈菇、草本、木質、湯品、堅果感受。茶湯甘甜,帶有蔗糖香,麥芽香,風味獨特,與小葉種風味不同。
不過,在實務評測跟應用上荼公子認為,僅依賴保健養生茶不足以成為市場需求。若在台灣目前茶產業角度上,人力生產成本高,無法跟中國黃茶產區相比去收集採嫩芽的空間,難以跟綠茶市場中尋求客群。
若台灣黃茶取得原料,是改以機械化採收,目標製作出「碎型的黃大茶」且能量產標準化有玉米、穀物型香氣,又具備水甜跟鮮、醇、厚的口感,有利於投入手搖飲料業態中使用,但如何改良製法跟悶黃技術,會是未來在台灣黃茶首要面臨創新的考驗。
黃茶的沖泡技巧
許多人把黃茶當綠茶沖,就開始採取降低溫泡,反而不顯黃茶特性,而被當作綠茶市場的附屬品,是很可惜的策略,荼公子認為沖泡黃茶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茶具選擇:建議使用蓋碗或玻璃茶具,這樣可以更好地觀察茶葉的形態和茶湯的顏色。
- 水溫控制:沖泡黃茶的水溫應控制在90-95℃之間。
- 投茶量:每次沖泡的茶葉量應根據個人口味調整,一般建議每300ml水 投放2g茶葉。
- 浸泡時間:首次沖泡的時間控制在浸潤約30秒,之後的沖泡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只需要濃度不高可以浸泡感受風味變化。
黃芽茶
3g 黃芽茶,容器120ml,92度熱水。
15s, 15s, 20s, 30s, 60s, 100s
黃小茶
2g 黃小茶,容器120ml,95度熱水
多次沖泡
10s, 10s, 20s, 30s, 45s, 60s
黃大茶
4g 黃大茶,容器120ml,100度熱水
多次沖泡
溫潤, 20s, 10s, 20s, 30s, 50s, 90s
老黃茶/緊壓黃茶
5g 黃芽茶,容器120ml,100度熱水,鮮溫潤
再多次沖泡
溫潤, 20s, 10s, 20s, 30s, 60s, 120s
黃茶未解的謎團
荼公子認為有些還沒確定的概念,目前先整理在這裡。
- 悶黃的手法跟策略?(嫩芽用紙悶,成熟葉用桶悶,通常不使用布?)
- 悶黃的做法如何落實在台灣茶上,以及是否可以在不同節點上,進行兩次悶?(可以)
- 適製性黃茶佳的品種,需具備什麼特色優勢?(柳認為跟適製綠茶品種接近)
- 適製品種上是群體種,還是無性繁殖?
- 是否可採取,類渥堆上布悶?
- 可打布球後,上布悶?
- 黃茶壓餅成形是否可用,畢竟有後發酵元素?
- 可以添加菌種跟挑選菌種嗎? (藍認為可操作)
- 若用酵母菌人工加入,還可以算是傳統黃茶的工序嗎? (藍認為可以)
- 黃茶的在乾燥方式為何?溫度、碳烘、電烘?(乾燥在80度以下)
- 乾燥過程中,在電焙機內悶可不可行?
- 對岸雖然不講求蟲害原料,若移轉到台灣領域製做黃茶,蟲害這個元素是否有助於黃茶製作?
- 台灣的茶樹茶菜原料,在採取悶黃時,是使用乾式悶黃,還濕式悶黃?
- 如何界定優良的悶黃手法,跟具有缺陷的悶味?
- 黃茶成品,是否要保留鮮爽味?
活動開放邀約《講堂課程》認識黃茶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將介紹不同等級的黃茶
- 認識黃茶工藝
- 了解黃茶商品特性
- 對於茶學入門者
- 擁有跨領域知識分析的人
- 咖啡師、茶藝師、飲品從業人員
- 缺凡靈感的 研發師、廚師
- 懂製茶卻不熟悉市場的夥伴
- 導遊、領隊等觀光業從業人員
- 貴州:海馬宮黃茶
- 四川:蒙頂黃芽
- 台灣:山茶黃茶
- 台灣:紅玉黃茶
- 平陽黃湯 黃芽
- 平陽黃湯 黃小茶
- 平陽黃湯 黃大茶
- 平陽黃湯 黃餅 (天潤茶廠+子久股份有限公司)
- 黃山黃茶 黃芽茶 (幽蘭茶葉工作室)
- 霍山黃芽 黃芽茶
- 茶語時光 茶館
- 莫干黃芽 黃芽茶 非遺
►【黃茶評鑑】 課程 (體驗、入門)
09:45 – 10:00 提前入場迎賓
10:00 – 10:35 黃茶概論、六大茶系
10:35 – 11:00 工藝黃茶、品種黃茶
11:00 – 11:30 黃茶等個區分
11:30 – 11:45 黃茶的沖泡概念
11:45 – 12:00 票選、交流與Q&A
完整系列延伸閱讀:
一同加入LINE茶研究
文青不挑茶系列專題開跑囉,講師HAN-YI老師安排一系列專業領域茶葉體驗課程,從認識茶葉、選擇器具、沖泡方式、分析調整、職人技能等知識一應具全。
歡迎來信 : hanyi2016te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