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公子 越南茶不好嗎?說說怎麼看待進口茶葉,反思什麼是台灣茶?clubhouse

越南茶不好嗎?說說怎麼看待進口茶葉,反思什麼是台灣茶?

撰文/ 荼公子 – Han-Yi 韓奕

更新時間:2022/03/06

引用請註明出處,請維護、尊重著作權,未經允許使用,女娼男盜,領不到薪水。


南向知多少-越南.茶與同情

近年願意正視『越南 Vietnam』研究的人變多了,東南亞系列研究中越南議題日漸成為顯學,當然在茶產業也不例外,許多經營台灣茶產業的業者,碰到這個議題避而不談大有人在,算是一個極度『敏感性』的議題。

談茶時『越南茶』三個字,過去長期被媒體妖魔化,塑造成有疑慮的消費品,如今進口越南茶的爭議話題,在人手一杯飲料的日常生活中,開始立法、明文規範需標示茶葉來源的產地溯源機制,促使廠商不得不開始正視這每年度至少三萬多噸的商用茶,究竟必須產自台灣這塊島?還是只要符合健康、安全的主軸標準,且擁有獨特的風味兼具好喝,有何不可呢。


證據說得上話嗎?

經典雜誌 2019/08/23 活動的簡報檔

落葉劑與越戰,用地圖套疊(OVERLAY)能看出真相嗎,學習地理學已久的荼公子認為,能夠將當年散布落葉劑的雨林帶,跟如今的茶產區、農產區作套疊,可以明確發現距離甚遠,不只水平距離將近數個台灣南北距離,連高度落差都將近千公尺之遠,加上多年的時代變化,真要在有種植茶園的土地上,找到一丁點落葉劑是十分困難的想法。

  • Thái Nguyên 太原省 (太原、涼山、定化、富良、洞喜) – 北越
  • 地質歷史較年輕,地勢南北以低山、低山為主。100m以上丘陵山地面積佔全省面積的三分之二,其餘為海拔100m以下地區。佔陸地山自然面積的48.4%,具有高度以上200μm以下,通過在風化形成火成岩,變質岩和沉積。山地適合林業發展,流域植樹造林,保護森林和森林經營,但它也適合種植果樹和部分糧食作物的高地人。 31.4%的丘陵自然面積主要形成於砂岩、粉砂岩 頁岩和部分沖積物上。這是農林之間的土地。丘陵地在一些領域如黛塗,富陳德良…在150米至200米的高度為50至200的斜率是適合於工業作物和多年生果樹,尤其是茶樹。

  • Lâm Đồng 林同省 (大叻、保祿、林河) – 南越
  • 位於南中部高地,2高原地形,是一個大的河流和溪流系統的源區,主要是山區和高原800〜10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平均海平面。也有平坦的小山谷。林同省地形的顯著特點是南北層次分明,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隨著海拔的變化,林同的氣候分為兩個獨立的季節:雨季和旱季。雨季一般從5月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旱季從12月到次年4月。地區之間的溫度也有顯著差異,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全省年平均氣溫18-25度,尤其是林同大叻屬亞熱帶高山氣候,屬於典型的熱帶稀樹草原氣候,林同擁有越南最大的茶葉種植區。然而,該省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旅遊業發展和咖啡出口。

越南是個狹長的國家,國土有59個省份,其中33個省市有跟茶葉種植相關,種植面積結至2018年高達12萬五千多公頃,還逐漸增加土地的耕種面積,主要的茶葉產區集中在北部的太原,海拔較高1600公尺以上都有;南部的林同省林河,海拔600公尺左右,越南多數產地已經可以在世界五大產茶國列名,一年出口15萬噸到世界各國,主要約60%是紅茶為主,其次是綠茶跟薰香茶的花茶類,以及烏龍茶。


過去經典雜誌活動

因為經典雜誌這幾年來一直有在製做越南、南向等議題,不僅影片、講座、體驗活動,舉辦相當多,也一值很正向的引導線在台灣人認識越南這塊土地。在2018年有一場關於『南向知多少-越南.茶與同情』主題的會談在誠品南西店,是由經典雜誌、誠品合辦的演講。而由經典雜誌雜誌文稿召集人 潘美玲 主講。

本次合照數位茶產業人士,吳政穎(左一)、許喬伊(左二)、荼公子韓奕(左三)、蔡宇傑歐趴(左四)、潘美玲主講人(右三)、張柏偉(右二)、蔡祺筌(右一)。

理解越南茶的文本,我們先來看看過去2012年經典雜誌的專題:http://yt1.piee.pw/KURWT

目前境外茶大宗的越南茶,是否可以被市場接受成為 “台式烏龍茶” 呢?在南西誠品所舉辦的 南向知多少-越南.茶與同情 講座,對於年輕世代的學茶人而言,能夠更有意識的去反思、擺脫刻板印象,理解其他區域的文化特性價值。不只是單純以價格、印象、發展程度去思考品質,而是以一個欣賞其他產地風味去認識 ” 越南的茶”。

品味台茶的概念跟進口茶相同。

甚至越南也作的出來東方美人茶


需要的思辯

起初抱持著幾種疑問,留給幾個議題,讓沒跟到的朋友想想 (在2021年後來clubhouse中深入討論,請見文末):

1、坊間都說混茶不好,但 ” 拼配技術 ” 完全是不好的嗎?(✪ 想想 威士忌紅酒 )

2、越南最常被詬病的是落葉劑( 橙劑 )的疑慮迷思!最大問題跟農殘一樣,台灣人缺乏「安全劑量」概念,戰區當時是南北越交界,身為地理系的研究者肯定會拿地圖疊看看,究竟多少茶園重疊,而且在低海拔戰區呢?(✪ 想想咖啡會不會有問題)

3、大吉嶺都可以莊園化了,而越南有沒有可能區域性管理後,成就世界級有機標準,例如(IMO、USDA、JAS ORGANIC)標準通過,風味也美好,那你還會保有成見嗎?(✪ 想想是不是 全部的境外茶 都是不好的? 好比斯里蘭卡)

北越地區的辮子茶

產自越南的蜜香紅茶

來!來!大家交流交流 對越南茶的想法,這次後來還有個聚會,嘗試了數款特殊茶,包括越南的蜜香茶、綑茶、辮子茶、古樹綠茶、窨花蓮花茶等等,在品種特殊性、地方風土都具有別的地方沒有的滋味。近年開始興起討論台式烏龍茶,屬不屬於台灣茶的議題,荼公子也跟茶知識團隊共同舉辦了線上與談。


如何看待進口茶

越南茶不好嗎?

說說怎麼看待進口茶葉,

反思什麼是台灣茶?

2021.03.10 Clubhoue 活動紀錄

主講者:荼公子韓奕

紀錄者 : 茶知識團隊

荼公子 越南茶不好嗎?說說怎麼看待進口茶葉,反思什麼是台灣茶?clubhouse

於2021.03.10辦的線上論壇

當日論壇是由『以茶閱讀世界-好喝茶俱樂部』邀請海內外種多茶產業專業人士分享,包括茶知識團隊小慧、賦茶steve、茶生石間的阿繆Chris、雲萃茶作李密、高雄鼻孔夫婦、茶思維大鈺兒…眾多茶產業自媒體經營人以不同角度分享對於進口茶的想法。

台灣雖產茶,但進口茶也不少!市場充斥不是台灣所產的台式茶,往往是茶商不敢觸碰的議題,今天就在這裡聊聊清楚境外茶問題,本次大綱:

  • – 你是怎麼看待進口茶?
  • – 你對不同國家茶葉的既定印象,會影響你的評價嗎?
  • – 你如何衡量茶品質標準?
  • – 你認為台灣茶跟台式茶的未來?
  • – 舉手發問QA

 

  1. 你是怎麼看待進口茶?

越南從開發起的概況,大多都由台商過去經營茶園、茶廠的開發,所以品種多半來自台灣,有軟枝、四季春、金萱、翠玉等經典品種茶樹,因為是農業邦交條件下去交流,不僅帶去台灣當時最堅強的技術、工具、品管、人才,說越南產的茶基礎來自台灣一點也不為過,也可以泛稱台式烏龍茶系統。(以下室討論逐字內容)

荼公子:覺得人人平等,覺得越南只是選擇,青茶、紅茶為主要。

小慧:覺得若是飲料茶的話,因為成本控制問題需要價格較優惠的茶,若安全檢驗合格的話是可接受的,但若是拿進口茶來跟台灣精品茶或混茶的動作的話則不能接受。

Chris:家裡做精品茶,進口茶最大詬病,會混茶,但若栽種或檢驗合格是可以接受的,進口本身沒有好壞,強勢的外來種,但會促進產業變強壯,但還是須解決混茶的問題

荼公子:台灣因進口茶近來開始有衝擊,希望台灣茶有話語權,但現在的海外茶非常多,容易貼標籤,例如越南茶就覺得不要,覺得歧視這樣。

Steve(賦茶):混充、單品各有各的好,自己在國外有契作茶園,覺得都好。

荼公子:合法進口跟農藥是否合格還是大家覺得最重要的。

Steve:藥檢有沒有過,花瓣,普洱等等,主要附上藥檢等等,主要穩定後就不太會遇到檢疫的問題,歐洲出口比較多,走航空小包寄送,成本及售價都偏高。

大鈺兒:覺得越南都是台灣茶農過去,覺得沒有不好,覺得藥檢是台灣這邊要去審視的,喜歡TWG品牌,不覺得要有區別,百貨有幾千元的進口茶大家也覺得不會不好。

荼公子:覺得進口茶沒有不好,主要是如何去使用,覺得拼配茶更美好的話,把關保證更好的話,其實是好事,心胸要寬廣一點,越南茶因為新聞謠傳,所以造成偏見,但越南代表的茶飲,精品越南茶拼的好,滋味好其實分辨不太出來,但掛上越南茶所以會出現問題,造成成見這樣。

補充這邊提供越南茶研究者,蔡歐趴的論點:

(詳見此篇文章)

  • 平地茶-越南南邊(大叻、林同省),台商過去種植,越南平地做綠茶,扦插法,大量收割做清香,球、條狀都有(飲料茶居多)
  • 越北有古茶樹,老樹,大葉種,少數住民居有地,滋味似普洱(非普洱),古樹紅茶等等、都是精品茶
  • 薰香茶
  • 外銷茶,訂製符合需要的風味

Mike:覺得是嗜好性飲品,但都要解釋是台灣茶非越南茶,梨山茶,大禹嶺茶等等,經營茶葉,需有不同眼界高度,自己做包裝去做差異這樣,自己做好去做競爭,做出自己的好這樣。

荼:最近教茶越南茶比較沒有成見,但中老年還是有成見,但其實喝到好的,還是會依品質為主,不會因為越南就被嚇跑,最近越南也開始做自己品牌,若繼續排擠境外茶,他們卻驗的過所有檢驗,不一定要做台灣市場。

Steve:這兩年年託人找越南古樹,其實有很多好喝的茶,大家漸漸接受度高,越南北部這邊茶樹很高大,環境原始,製茶風味好,可能風味更好之類。

鈺:有次實驗,學生自己帶茶,自己帶了幾款,有四位選擇越南風味進口的茶,其實還是喜好風味為主。

小結:對於進口的茶葉在年輕一代已經逐漸沒有成見,不過堅決不能接受不誠實、混充、假冒的方式販賣茶葉,甚至在近代越南茶的製茶品質進步下,台灣拼配越南的品項,更能產生穩定品質、高特色的台灣味,接受度在市場也比較高。

主要是針對過去華人對印度茶、錫蘭茶有歧視,後來又對越南跟印度尼西亞產地茶的論述不公平,而延伸的一系列討論文章。有希望更多人對東南亞研究是重視,而非刻板印象的歧視。

應該很多人對於越南茶的印象不是很好,總是混雜著橙劑、糯米粉的感覺。談茶時『越南茶』三個字,過去長期被媒體妖魔化,塑造成有疑慮的消費品。如今進口越南茶的爭議話題,在人手一杯飲料的日常生活中,開始立法、明文規範需標示茶葉來源的產地溯源機制

而越南茶最常被詬病的是落葉劑( 橙劑 )的疑慮迷思!最大問題跟農殘一樣,台灣人缺乏「安全劑量」概念,戰區當時是南北越交界,身為地理系的研究者肯定會拿地圖疊看看,究竟多少茶園重疊,而且在低海拔戰區呢? 因為越南茶的產地事實上也有許多是位於海拔較高的地方,並非所以越南茶都存在橙劑這個問題。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對於越南茶有沒有改觀一點,品質好與品質差的茶,不論是在那個地方都會出現的。我們也只想為各位嚴選最高品質的茶,讓茶能更加普及不分產地


  1. 你對不同國家的既定印象,會影響你的評價嗎?

慧:老實說其實在今天討論前都不知道原來越南也有精品茶,原以為只有飲料茶,所以對品質還是會有點疑慮,但之後會願意去試試看精品茶,但對於日本、中國甚至是斯里蘭卡、大吉嶺的莊園茶,就覺得比較安心不會擔心太多這樣,覺得比較有安全保障。

荼:斯里蘭卡,大吉嶺也不一定都是很好這樣,也有雷貨這樣。

生產者A:除非混茶不然其他沒有覺得不好。

Steve:2007去印尼茶觀摩,類似豆科植物這樣,覺得需搭配當地食物,覺得那時不太喜歡,喝一個月就比較習慣這樣,主要種火山地形,附近還有種草莓這樣,

有趣的地形,有機會可以試試看這樣。

荼:土耳其紅茶,很濃很厚這樣,既定印象就要喝濃的,黑海東南方有栗子?lezz的地方,死海茶,茶包有精品化趨勢。

Chris:普遍對東南亞比較有疑慮,但日本就比較不會有偏見等等,雖台灣烏龍最厲害,但茶是世界飲品,還是要放開心胸去接受,還是抱著欣賞的方式去了解

Li:2019分享會,台灣茶定義為台式烏龍茶,覺得聽他分享,台灣主要擔心農藥問題,進口比率百分之八十幾,對台灣茶有衝擊這樣,成本主要原因,人力成本。

目前都是台灣技轉,所以風味不會差太多,覺得打不贏就加入他,台灣主要還是供精緻化這樣,飲料茶就不要排斥。

Steve:台灣成本就是較高,所以要擔心競爭帶台灣產業鍊問題這樣

鼻孔先生:進口茶種出有風味都值得去嘗試,但進到台灣被拿來混茶的話才是不好,是否因戰爭所以有殘留等等。

荼:落葉劑跟產區其實很遠,咖啡可能比較有問題。

小結:不同國家產的茶,擁有特殊的風土特色、文化價值,可能會成為消費者的刻板印象,但也不代表沒有其他的詮釋方式跟解讀,反而得在自己的議題上需反思台灣茶、台式茶在外國人眼中的定位為何。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茶知識💡(@teaknowledge)分享的貼文


  1. 你如何衡量茶品質標準?

慧:主要還是依感官品評方式來做區分,但也還不太了解要怎麼去設定標準,目前還是看主觀認定喝了喜不喜歡,不會有舒服的感覺之類的。

Steve:喝起來舒服,不會不舒服,頭痛之類,而喝到風味覺得不錯就可以收藏這樣。

荼:精品茶的話檢驗合格,盡量減少風味影響,添加之類(請他補充 色度太快來不及打字)

Chris:某年到紐西蘭唐人街,看到雜貨賣水仙茶,媽媽搜刮,原來是早期中國出口這樣,建議大家收藏這樣,不是一定要喝老茶。

Franvo:有甚麼品牌較知名?

荼:相對封閉國家,區域(太原),期待推廣及認同,建立系統一起販售,目前越南也有品質好的精品茶。

Mike:覺得技術經驗還是需要更發達,台灣品牌較有名。

Maple:合江省有2-300年照片,第一次喝在美國,古樹茶有開發潛力。

RIC:類似法國香檳區,宇治2007開始發揚 宇治附近三個茶園附近才能稱作宇治茶,但其他地區不能稱作宇治茶,為什麼要讓越南茶來打台灣市場,應該要讓台灣品牌在社會上有地位,希望不要讓產業又多了威脅。

-荼: 近年來不同想法,偏見減少,希望今天討論不同角度,希望不要太驕傲台灣茶就是最好,還是要擴大心胸。

(此討論延伸可以詳見 烏龍茶討論之內文)

產自越南的東方美人茶(引用自漢克)

產自越南的東方美人茶(引用自漢克)


越南茶樣本推薦

越南茶總是聽到,也都被認為混充在商品中。要找到純料的越南茶又高品質的還不容易,荼公子深入越南莊園跟生產者溝通,挑選出一款金萱品種的蜜香紅茶,還有一版南部區域的高山手摘金萱烏龍茶,從風味去認識地方的風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