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咖啡濾杯沖茶.五次淋洗法.做出雙層結構茶!Using Five-time leaching method to brew tea.

整理/ 荼公子 – Han-Yi 韓奕

更新時間:2025/01/13

引用請註明出處,請維護、尊重著作權,未經允許使用,女盜男娼,搭飛機誤點,托運行李都掉包。

總文章 茶怎麼泡才好喝?原來專家也會用的泡茶法。


咖啡濾杯怎麼泡茶?

這篇文章可以讓你輕鬆了解『濾杯的應用』沖泡技巧。

咖啡手沖器具應用在製作一杯茶,這幾年因為咖啡主流盛行,學咖啡的夥伴比茶葉多,所以咖啡濾杯相較於中式茶具,更被大眾接受跟認識。


濾杯使用特色

商品上通常依設計與材質去區分

目前較多人使用的是錐形濾杯去沖泡茶葉,或許也是因為V60比較普遍,在各家咖啡廳都可以容易找到,若單純把茶當作咖啡去應用在錐形杯中,若以有流速太快萃取不足的情況,所以有許多人在研磨、沖泡手法技術上作修正,而本文屬於沖泡技術修正的建議玩法。

依濾杯設計分類

  • 錐形濾杯
    特點:底部呈尖錐狀,水流集中。
    代表產品:Hario V60。
    適合人群:喜歡細緻風味和層次感的人。
  • 平底濾杯
    特點:底部平坦,濾孔數量多。
    代表產品:Kalita Wave。
    風味特點:萃取穩定,味道均衡。
  • 梯形濾杯
    特點:底部為梯形設計,水流稍慢。
    代表產品:Melitta。
    使用簡便,適合初學者。
  • 紋路設計
    不同的濾杯內壁紋路會影響水流與萃取,常見有螺旋紋、直紋和無紋設計。

流速越快的濾杯,茶葉能夠釋放滋味的時間越少。

濾杯材質會影響沖泡茶葉時的滋味嗎?

依材質分類

  • 陶瓷濾杯 (推薦)
    特點:保溫效果好,導熱慢。
    優點:穩定性高,適合追求穩定萃取的人。
  • 塑膠濾杯
    特點:重量輕,價格親民。
    優點:便攜、不易摔壞,適合戶外使用。
    缺點:保溫性較差。
  • 金屬濾杯
    特點:重複使用,環保且不需要濾紙。
    優點:保留油脂,風味濃厚。
    缺點:清潔較麻煩。
  • 玻璃濾杯
    特點:質感高,易碎。
    優點:不影響風味,適合欣賞咖啡過濾過程。
    缺點:保溫性不佳。
  • 矽膠濾杯
    特點:可折疊,便於攜帶。
    優點:適合旅行與戶外活動。

咖啡豆磨成粉狀有助於均勻萃取,而茶葉因採摘標準差異,有嫩芽與老葉,研磨後容易過萃。

咖啡濾杯的規格

  1. 濾杯尺寸
    常見尺寸有:

    • 小號(1-2杯份):適合單人使用。
    • 中號(2-4杯份):適合小家庭或朋友聚會。
    • 大號(4杯以上):適合多人共享(茶葉推薦)
  2. 濾孔數量與設計
    • 單孔設計:水流集中,適合高控制力的手沖。
    • 多孔設計:水流均勻,萃取穩定。
  3. 搭配濾紙類型
    • 錐形濾紙:常見於錐形濾杯,如V60。
    • 梯形濾紙:適用於梯形濾杯,如Melitta。
    • 平底濾紙:搭配平底濾杯,如Kalita Wave。
  4. 容量標示
    • 通常以毫升(ml)表示,如120ml、300ml等,對應不同需求。
  5. 萃取特性
    • 流速快慢取決於濾杯設計和孔洞數量,適合不同濃度需求。
    • 流速快濾杯:適合本文章五次淋洗法
    • 流速慢濾杯:適合多種粒徑研磨後的特製茶粉、適合薰香調味茶(不推薦使用)

直接使用濾杯沖泡萃取原片茶葉的情況,容易有身體感不足的狀況。

這個做法荼公子立場是『不推薦使用』:目前主流談咖啡濾杯手沖時,很多都把茶葉當作咖啡豆,拿去研磨出同等粒徑的茶粉,把茶葉直接當作咖啡手沖。

因為通常最終得到的結果都是『混濁的茶湯』導致口感不佳跟苦澀,萃取度也顯得不足,沒有辦法感受到醇厚度跟後韻,事實上葉子跟果實是不同的概念,我們茶葉人追求的是滋味的釋放而非萃取。

若真得要拿習慣的咖啡人沖泡技術,拿來直接操作在茶葉上,都是建議不研磨以原片的完整茶葉來泡。

在挑選茶葉時,就已經挑選好對應粒徑的原片茶葉,因為茶葉在篩選上就具備不同粒徑、採摘標準、篩選大小,最好應用於咖啡濾杯的就是茶葉分級中C.T.C.、BOP等級。


用濾杯先分類茶葉

  • 完整性葉型
  • 碎片狀、碎型
  • 粉末狀

常見情況

若面對完整葉形的茶葉,無論條形、球型的樣貌,其實都建議使用聰明濾杯去沖泡,要有點時間浸泡,可以當作浸泡式咖啡去使用,時間比例可以參考 3克:300毫升,約3~5分鐘,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非常不建議去研磨。

推薦使用

首選大葉種茶樹紅茶,而小葉種茶樹的失敗率比較高。有些茶葉等級上挑選,會標註BOP是指碎片茶,或是你可以看到TH片茶,或使用等粒徑的C.T.C紅茶,這些西式分級制度下的規格,都很適合使用這篇『五次淋洗法』來操作,可以做出濃郁性高如咖啡人愛的茶湯,不過以紅茶為首選。

不推薦用

粉末狀的茶葉,如抹茶、茶粉,這類型用在咖啡濾杯中似乎很符合,但實際上做出來的茶湯都會偏濁,整體效果上不夠優,缺乏層次感,容易有苦澀感的產生,所以不推薦。

碎形的紅茶是最適合在手沖濾杯中操作的茶款,而具有揉捻的烏龍茶、緊壓的普洱茶,就特別建議使用。

浸泡、釋放是常見茶葉沖泡完美的需求條件,在濾杯上滯空時間長,能夠讓滋味前、中、味變具體完整,偷懶的直接使用聰明濾杯外,流速慢的濾杯其實還是浸泡時間過短。

流速快的濾杯比較容易取得,建議已多次過濾方式增加茶的口感,而非僅一次過水的萃取。


常見版本

拿咖啡師技巧直接使用濾杯來沖茶,若硬要選擇研磨,解決方法為:

  1. 沖泡的次數:一次不回沖。
  2. 選擇的器皿:流速慢的濾杯、聰明濾杯(可不研磨)
  3. 研磨的分法:至少分『3種』粒徑研磨茶粉,把細粉放在上層。
  4. 沖泡的悶蒸:低溫用溫潤泡過水一回,把水倒掉。
  5. 水柱的力道:研磨後都是不發出聲音的柔沖。
  6. 使用的茶量:10g:500 c.c. 最泛用。
  7. 使用的溫度:推薦使用攝氏100度水溫,沸騰佳。


進階版本

主要精隨透過多次反覆回沖,造就口感層次,能夠過濾掉雜味:

  1. 沖泡的次數:五次。
  2. 選擇的器皿:V60 流速快的濾杯 > Melitta流速慢的濾杯
  3. 研磨的分法:不研磨,選原始碎型紅茶。
  4. 沖泡的悶蒸:不用,也不用濕紙。
  5. 水柱的力道:剛開始柔沖,後來重沖。
  6. 使用的茶量:10g 最泛用。
  7. 使用的溫度:攝氏100度水溫,水溫慢慢降溫
  8. 準備的容器:500c.c.

▨ 範例:使用 10g 對應350c.c.

  • 溫潤泡:無
  • 一沖:手控制在 30 秒內(100度)
  • 二沖:自然流下 約 20秒(95度)- 過濾
  • 三沖:自然流下 約 40秒(90度)- 過濾
  • 四沖:自然流下 約 60秒(80度)- 過濾
  • 五沖:自然流下 約 120秒(70度)- 過濾

▨ 應用:得到約 300 c.c. 濃縮液在做調配

  • 加熱水到500c.c.可以直接:熱飲
  • 加冰塊到500c.c.可以直接:冰飲
  • 加牛奶到500c.c.可以直接:鮮奶茶

拍攝地點/ 【台中.東區】Black Jar Coffee 皮衣店內的咖啡館.竟然有布丁美食

攝影團隊/ 丹非創造工作室

訂閱頻道/ 荼公子Youtube黃金會員


新手必須注意的事

  1. 大葉種紅茶才適合應用
  2. 多次回沖時沖力可加大增加口感
  3. 在四、五泡沖泡流速很慢,有助於過濾風味。
  4. 第一沖:通常只有香氣。
  5. 第二沖:雜味最多的時候。
  6. 第三沖:具有前香跟後韻,缺乏身體感。
  7. 第四沖:感現出前、中、後味,但有雜味。
  8. 第五沖:似咖啡口感的均勻、平衡濃郁茶湯,雜味少。


延伸閱讀:


邀約、課程講座、茶葉購買

● 工夫茶、茶道課程
● 1對1、1對2 茶學課程、企業演講
● 臺灣茶葉購買

歡迎來信 : hanyi2016tea@hanyitea.tw
文青不挑茶系列專題開跑囉,講師HAN-YI老師安排一系列專業領域茶葉體驗課程,從認識茶葉、選擇器具、沖泡方式、分析調整、職人技能等知識一應具全。


一同加入LINE茶研究